山东省情


山东省情

一、历史沿革

  1. 山东是中华民族古老文明发祥地之一。已发现最早的山东人——“”,可以把山东的历史上推到四五十万年以前。沂源县发现的距今四五十万年前更新世的“沂源人”化石,为直立人在中国的例子之一。

  2. 新石器时代时期的山东石器时代文明包括距今8500年~7500年的,距今 7300年~6100年前的,以及公元前 4300 年一前 2500年的汉字的较早发掘品追溯到济南市章丘区龙山街道龙山文化的陶片,距今4000 年~3500 年之间的

  3. 夏朝开始,山东进入奴隶制社会。夏朝禹分九州时,

  4. 商朝建立以前,山东是商族活动的中心,商前期的五次迁都,有三次在山东境内。

  5. 商朝建立后,山东仍是其统治的中心地区。

  6. 西周时期,齐国“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鲁国融合周文化与东方文化,为“”。齐、鲁作为周王朝的两大支柱,经济、文化取得更快发展,对以后山东地方历史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7. 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成为七雄之一,而现代山东的大部分地区都由齐、鲁两国拥有。随着生产力的飞跃发展,社会生产关系逐步发生变革,齐、鲁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相对发达,因此,山东地区进入封建社会的时间相对早一些。公元前594年,鲁国施行“”制度,表明在鲁国已出现封建生产关系的萌芽。公元前481年,齐国的田常杀齐简公“”,齐国成为当时中国最早出现的一个封建大国。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王朝,齐是最后被灭的一个诸侯国。秦并天下,分天下为36 郡,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临淄郡、齐郡、东郡、薛郡、琅邪郡、胶东郡、济北郡。

  8. 秦朝时期,项羽分封诸将为王,将齐地划分为齐、胶东、济北三国。

  9. 西汉时期,山东大部分为齐悼惠王刘肥的封地。汉文帝采纳了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一分为七。汉武帝元封五年(106年),划分天下为十三州,其中在山东地区设置了北部的青州和南部的徐州、兖州。一直延续到西晋时期。青州刺史部下辖平原郡、千乘郡、济南郡、北海郡、东莱郡、齐郡、淄川国、胶东国、高密国。兖州刺史部下辖泰山郡、山阳郡、济阴郡、城阳国、东平国。山东素有“”的美誉,早期就有发达的农业与手工业,秦汉时期为中国的经济中心。山东的粮食不断沿黄河西溯,供应关中。是汉代“丝绸之路”的重要源头,是全国的三大纺织中心,大量精致的纺织品自此源源不断地输往西域。当时有人口1700余万,390万户,占全国当时人口的30%,人口密度居全国首位。

  10. 东晋十六国北朝时期,至少几百万北方人民迁徙往南方、东方,大量北方、西方游牧民族进入山东、山西、河北、河南等北方等地,北方的民系出现巨大变化,山东地区先后被后赵、前燕、前秦占领。淝水大战过后,山东回归东晋,东晋设置幽州于广固(今青州),不久被慕容德攻占。义熙六年(410年),刘裕平定南燕,复置青州和兖州。

  11. 南北朝时期,争战频仍,经济破坏。刘宋时,增置冀州治历城。其后入于北魏,改州置齐州。北魏亡,属北齐,不久为北周所并。

  12. 隋朝实行,山东省分属15个郡,共166 个县。

  13. 唐朝,全国设置 10个道,以黄河为界,山东省分属。山东恢复发展。当时主要属于河南道。开元天宝年间,每年都有几百万石的粟米运至关中,而青、齐等地的物价仍远低于中国其他地方。唐代,都是驰名全国的精美织品。至唐后期,战乱又起。

  14. 宋朝,山东隶属于京东路和河北路,后又增置京东西路,曹州、郓州属京东西路。北宋末年发生了

  15. 金朝设置山东东路及山东西路,东路治益都,西路治东平。金朝剥削严重,加上蒙古人不断侵扰及野蛮统治,社会与经济处于滞退状态。金代人口约 144万户(约 1000 万人)。到元代,只有 126 万人、38万户,与金代相比,人数减少约87%、户数减少约 75%。

  16. 元朝,在山东地区设立了东平行省、济南行省、山东淮南楚州行省、益都行省、山东行省等。行省下设路、府、州、县,形成了四级地方行政制度。

  17. 明朝开始设立山东布政使司(当时包括辽东、北京、天津及河北)。明初光复时,山东“多是无人之地”,政府鼓励人民垦荒。至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耕地面积有 7240余万亩,是北宋时期的 24倍,居全国第三位。1421年永乐皇帝迁都北京以后,京杭大运河沿线的济宁和临清由于漕运的发展而繁荣起来。

  18. 清朝初,,“山东”才成为本省的专名。到康熙年间,耕地达到 9000 余万亩。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成为山东第一个开放口岸。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 年),在甲午战争中,日军攻占威海,北洋海军全军覆没。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青岛和威海分别租借给德国和英国。德国修筑了从青岛通往济南的胶济铁路与津浦铁路北段,把山东当作自己的势力范围。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义和团从山东兴起,攻击遍布山东省的西方传教士。清末,面对俄国和日本的威胁,东北终于向汉族移民开放,加上民国初年张作霖的鼓励措施,在100年间有为数上千万的山东农民闯关东谋生,成为东北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19. 民国二年(1913年),山东省设立。民国三年(1914年),日军从德国手中夺取。民国十一年(1922年),华盛顿会议后归还中国。民国十八年(1928年),山东省撤销道这一级,省直辖107个县。民国十九年(1930年),国民政府从英国手中收回。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至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抗日战争,日军占领山东铁路和城市,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立了山东抗日根据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10月下旬,山东省政府主席何思源调任北平市长,10月 23 日,王耀武正式上任山东省政府主席,11月1日,王耀武宣誓就职。在王耀武主鲁之初,蒋介石三次莅济巡视,并进行频繁接见与视导,与王耀武长时间私谈。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9月2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攻占济南,在寿光俘虏准备逃往青岛的王耀武。

  20. 1949年6月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青岛。1949年8月18日,长山列岛解放,山东省至此全部解放。1949年12月,山东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

二、行政区划

  1. 截至2023年12月底,山东省辖济南、青岛、淄博、枣庄、东营、烟台、潍坊、济宁、泰安、威海、日照、临沂、德州、聊城、滨州、菏泽个设区的市,县级政区个(市辖区58个、县级市26个、县52个),乡镇级政区1822个(街道693个、镇1072个、乡57个)。2023年年末常住人口10123万人。

三、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1. 山东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黄河下游,北纬 34°22.9' ~ 38°24.01'、东经 114°47.5' ~ 122°42.3'之间。境域包括半岛和内陆两部分,山东半岛突出于渤海、黄海之中,与辽东半岛相对,环抱着渤海湾。内陆部分与 4省接壤。山东东西长 721.03 千米,南北长 437.28 千米,全省陆域面积 15.58 万平方千米。

地形地貌

  1. 山东省境内,东部缓丘起伏,形成以山地丘陵为骨架、平原盆地交错环列其间的地形大势。雄踞中部,主峰海拔 1532.7米,为山东省点。黄河三角洲一般海拔 2-10米,为山东省陆地处。

  2. 山东省境内地貌复杂,大体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台地、盆地、山前平原、黄河冲积扇、黄河平原、黄河三角洲等9个基本地貌类型。面积占全省面积的 65.56%,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台地面积占全省面积4.46%,主要分布在东部地区。丘陵面积占全省面积15.39%,主要分布在东部、西南局部地区。山地面积占全省面积 14.59%,主要分布在中地区和西南局部地区。在 700 米以上、面积150 平方千米以上的有泰山、蒙山、崂山、鲁山、沂山、徂徕山、昆嵛山、九顶山、大泽山等。

气候

  1. 山东省气候属。降水集中,雨热同季,春秋短暂,冬夏较长。年平均气温 11℃~14℃,山东省气温地区差异东西大于南北。全年无霜期由东北沿海向西南递增,鲁北和胶东一般为180 天,鲁西南地区可达 220 天。

  2. 山东省光照资源充足,光照时数年均 2290~2890小时,热量条件可满足农作物一年两作的需要。年平均降水量一般在 550~950 毫米之间,由。降水季节分布很不均衡,全年降水量有 60%~70%集中于夏季,易形成涝灾,冬、春及晚秋易发生旱象,对农业生产影响最大。

水文

  1. 山东省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境内主要河流除横贯东西、纵穿南北外,其余中小河流密布山东省,主要湖泊有等。

四、自然资源

淡水资源

  1. 山东省分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根据山东1956年~2000年实测资料分析,全省多年平均年降水量为679.5 毫米,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 303.07 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资源量为 198.3 亿立方米,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为 165.4 亿立方米(地表水、地下水重复计算量 59.8 亿立方米)。黄河水是山东主要可以利用的客水资源,每年进入山东水量(黄河高村站1951年~2007年资料)为359.5亿立方米,按国务院办公厅批复的黄河分水方案,一般来水年份山东可引用黄河水70亿立方米。

  2. 山东省水资源的主要特点是:;年际年内变化剧烈;地表水和地下水联系密切等。全省水资源总量仅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09%,人均水资源占有量 334 立方米,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 14.9%(小于 1/6),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 4.0%(1/25),位居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倒数第3位,远远小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所必需的 1000 立方米的临界值,属于人均占有量小于 500 立方米的严重缺水地区。

海洋资源

  1. 山东省近海海域占渤海和黄海总面积的 37%,滩涂面积占全国的 15%。近海栖息和洄游的鱼虾类达 260多种,主要经济鱼类有40 多种,经济价值较高、有一定产量的虾蟹类近 20 种,浅海滩涂贝类百种以上,经济价值较高的有 20 多种。其中,对虾、扇贝、鲍鱼、刺参、海胆等海珍品的产量均居全国首位。有藻类131种,经济价值较高的近 50 种,其中,海带、裙带菜、石花菜为重要的养殖品种。,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为山东盐业、盐化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此外,山东还有可供养殖的内陆水域面积 26.7万公顷,淡水植物 40多种,淡水鱼虾类 70多种,其中主要经济鱼虾类 20 多种。

土地资源

  1. 山东省土地利用类型按一级分类共有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城乡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8大类,其特点是垦殖率高,后备资源少。因受生物、气候、地域等因素影响,山东省士壤呈多样化,共有 15 个土类、36 个亚类、85 个土属、257 个土种,适宜于农田和园地的土壤主要有潮土、棕壤、褐土、砂姜黑土、水稻土、粗骨土6个土类的 15 个亚类,其中尤以的面积较大,分别 占耕地的 48%、24%和 19%。

  2. 山东省土地总面积 1571.26万公顷,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1.63%,居全国第 19 位。其中,农用地 1156.6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 73.61%。

矿产资源

  1. 截至2022年底,山东省已发现矿产148种,已发现并具有查明资源储量的矿产93种,其中,能源矿产7种,金属矿产27种,非金属矿产56种,水气矿产3种。保有资源储量列全国前10位的有74种,占查明资源储量矿种数量的79.57%,其中金、金刚石、自然硫、石膏、玻璃用砂岩、水泥配料用红土等6种矿产保有资源量均居

  2. 山东省矿产资源赋存特点主要表现为:种类齐全、类型多,资源较丰富。山东省地处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相接地带,成矿地质条件有利,形成了种类齐全和具有一定特色、优势的矿产资源。

  3. 成矿时代多,成矿专属性强。山东省域在地壳演化过程中至少经历了长达30亿年的地质年代,在各个地质历史时期中都形成了一些矿产资源,如形成于太古宙的铁、镍等矿产;形成于元古宙的石墨、滑石、菱镁矿等矿产;形成于古生代的金刚石、煤、石膏等矿产;形成于中生代的金、银、铜、铅、锌等矿产;形成于新生代的石油、天然气、油页岩等矿产。

  4. 山东省金矿主要分布在省域东北部的胶西北地区;铁矿分布较广,济南、博、莱芜、临沂、泰安、济宁、枣庄、潍坊、青岛、烟台、威海和日照等市均有分布;煤矿主要分布在济宁、菏泽、泰安、枣庄、济南等市;非金属矿产以鲁中、鲁南和胶东半岛居多。

生物资源

  1. 山东省是全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重点产区,素有“”之称。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棉花、花生、烤烟、麻类产量都很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2. 山东省境内有各种植物 3100余种,其中野生经济植物645种。树木600 多种,分属 74种209属,以北温带针、阔叶树种为主。各种果树 90 种,分属 16 科 34 属,山东因此被称为“”。中药材 800多种,其中植物类 700多种。陆栖野生脊椎动物 500种,其中,兽类73 种,鸟类406 种(含亚种),爬行类 28种,两栖类 10种。陆栖无脊椎动物特别是昆虫,种类繁多,居全国同类物种之首。在山东境内的动物中,属国家一、二类保护的珍稀动物有 71种,其中国家一类保护动物有 16 种。

五、人口

  1. 2024年年末常住人口10080.17万人。其中,0-15岁(含不满16周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7.99%,16-59岁(含不满60周岁)人口占57.39%,60岁及以上人口占24.6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48%,比上年末提高0.95个百分点。全年出生人口64.9万人,出生率6.42‰;死亡人口81.7万人,死亡率8.09‰;人口自然增长率-1.67‰。

  2. 东省是少数民族散杂居省份,截止 2015年3月份,55个少数民族成份齐全,少数民族常住人口72万人,占全省总人口的0.75%,其中,回族人口 54万人,占全省少数民族总人口的 75%。少数民族人口5万人以上的市7个,分别是济南、青岛、济宁、泰安、德州、聊城、菏泽,万人以上的县(市、区)28个,民族乡镇4个,千人以上的民族工作重点乡镇 167个,民族村居 365 个。少数民族流动人口高峰时达到 120万人,主要集中在济南、青岛、烟台、威海等城市。

六、经济

  1. 山东省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经济实力最强的省份之一,也是发展较快的省份之一,2007年以来经济总量一直位中国

第一产业

  1. 山东省。山东不仅栽培植物、饲养畜禽品种资源丰富,而且可资利用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也很丰富。山东省的粮食产量较高,粮食作物种植分夏、秋两季。夏粮主要是冬小麦,秋粮主要是玉米、地瓜、大豆、水稻、谷子、高粱和小杂粮。其中是山东的三大主要粮食作物。

第二产业

  1. 山东省的工业发达,工业总产值及工业增加值据中国各省前三位,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较多,号称“”。此外由于山东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油肉蛋奶的产地,因此在轻工业特别是纺织和食品工业相当发达。重工业企业发展迅速,重点工矿业企业有齐鲁石化、山东电力、山东钢铁、山东海化、胜利油田、兖矿集团、中国铝业山东铝厂、南山集团、晨鸣纸业等。

七、社会事业

  1. 教育事业:学前教育、小学教育、初中教育、普通高中教育专任教师分别为28.1万人、46.8万人、31.7万人和 16.2万人。中等职业学校专任教师 5.6万人,普通高等学校专任教师13.6万人。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奖牌 238 枚、金牌 75 枚,奖牌数和金牌数分别居全国第1位、第2位。设立海外职业技术学院15 所,新增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和项目21个。

  2. 科学技术:2022年,山东省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能力增强,组织实施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121项,实施“氢进万家”“北斗星动能”2 个国家级重大科技示范工程,启动“合成生物”“核动未来”等省级科技示范工程。创新平台建设加速推进,首批 11家全国重点实验室成功获批,高速列车、燃料电池、盐碱地综合利用3个领域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获批建设,总量居全国第2位。新建3家省实验室、22 家省重点实验室、31 家省技术创新中心,省级创新创业共同体发展到 36 家,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 419家。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国家级孵化载体 348家,居全国第3位。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5万家,居全国第4位。培育科技 2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 600家,科创板上市企业 21家。创新人才高地加快隆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3510人、齐鲁首席技师 1952 人、高技能人才 371.9万人、“山东惠才卡”持卡人 8353 人。

  3. 体育事业

    1. 1984年4月1日在美国友人帮助和山东省旅游局的大力支持下,首届潍坊国际风会拉开帷幕。
    2. 1988年4月1日潍坊被各国推选为“世界风之都”:
    3. 2004年7月,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正式向全世界宣布,淄博为足球的发源地:
    4. 2007年,第一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行;
    5. 2008年,奥运会帆船比赛在青岛成功举行;
    6. 2009年,蹴鞠入选中国世界纪录协会世界最早的足球,成为世界之最:
    7. 2009年,国家体育总局命名枣庄为“全国健身秧歌城市”;
    8. 2010年,第二届中国水上运动会在日照举行;
    9. 2010年,第 36届 U19亚洲青年足球锦标赛在淄博举行:F1摩托艇世锦赛在临沂举办;
    10. 2011年,世界杯滑水赛在临沂举办;2012年,国际体操世界杯在淄博举办,第三届亚洲沙滩运动会在烟台海阳举办;
    11. 2022年,山东省在北京冬奥会上获1枚银牌和两个第5名,实现首次参赛、首夺奖牌的历史性突破。在年度世界大赛上获得9个冠军。
    12. 县乡全民健身工程建设覆盖率均提升至 90%以上。举办第十二届全民健身运动会、第五届冬季全民健身运动会,山东省运动会,山东省全民健身运动会以及3000余场社区运动会。推动成立省体育产业集团,建成省体育产业服务大厅。新增2个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25 个省级体育产业基地和 13个省级体育服务综合体。

八、历史文化

方言

  1. 根据《中国语言地图集》的汉语方言分区资料,山东一百多个县市的方言均属于官话大区(也叫北方方言)。参考古代清声母入声字和次浊声母入声字在当代各地的分化规律,山东各地方言又分别划归三个不同的官话小区:

宗教

  1. 山东省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新教)在山东有千年以上历史,伊斯兰教主要自十三世纪随回族穆斯林徙居山东后发展的。天主教和基督教主要是在鸦片战争后迅速传播起来的。

饮食

  1. 鲁菜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省内地理差异大,因而形成了沿海的胶东菜和内陆的济南菜以及自成体系的孔府菜三大体系。宋代后,成为“”的代表之一。从齐鲁而京畿,从关内到关外,影响已达黄河流域、东北,有着广阔的饮食群众基础。鲁菜是中国覆盖面最广的地方风味菜系之一,遍及京津唐及东北三省。

戏曲

  1. 山东是中国较早有戏剧活动的地区之一。隋代齐倡名动全国,到了唐代参军戏在山东流行。可以说长期流行的歌舞百戏,俳优活动,是戏曲孕育发展所必不可缺的重要过程。

  2. 山东流行的梆子腔剧种,有等多种。获得梅花奖的豫剧演员等还活跃在山东各地的舞台上。弦索腔是民间流传的俗曲小令,主要有柳子戏、大弦子戏、罗子戏。号称“东柳”的柳子戏是弦索腔剧种中流传较广。灯腔、肘鼓子腔、茂腔、柳腔等是以“娘娘腔”为其主要腔调逐渐演化而成的戏曲声腔。由说唱发展而来的戏曲剧种有吕剧、坠剧、渔鼓戏、东路大鼓、八仙戏、蓝关戏等。

节庆

青岛海云庵糖球节泰安肥城桃花节滕州微山湖湿地红荷节
中国汶上宝相寺太子灵踪文化节烟台长岛“渔家乐”民俗文化旅游节青岛樱花节
潍坊国际风筝会滨州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邹城孟子故里中华母亲文化节
中国郓城好汉节淄博国际聊斋文化旅游节中国曹县国际芦笋节
日照“五莲之春”杜鹃花节聊城“水文化”节淄博绿兰莎国际啤酒节
济南大明湖荷花节青岛海洋节滕州墨子鲁班国际文化节
莱芜房干生态旅游节青岛金沙滩文化旅游节青岛国际啤酒节
蓬莱“和平颂”国际青少年文化艺术节招远黄金节国际齐文化旅游节(临淄)
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大泽山葡萄节淄博国际陶瓷琉璃艺术节
垦利黄河口文化旅游节临沂诸葛亮文化节泰山国际登山节
梁山水浒文化节临沂书圣文化节孙子国际文化节
烟台张裕国际葡萄酒节中国滕州马铃薯节中国鱼台孝贤文化节

地域文化

  1. 齐鲁文化是先秦时期齐鲁国地盘对照当代山东形成和发展的一种地域文化,包括道家文化、兵家文化、法家文化、墨家文化以及阴阳、纵横、方术、刑、名、农、医等。其中最核心是儒家文化。据当代作家田茂泉说,进入秦汉以后,齐鲁文化逐渐由地域文化演变为一种官方文化和主流文化。

  2. 齐鲁文化的渊源,应追溯到距今5000年以前聚居在齐鲁之地的古老民族——的发展。在齐鲁之地上,发现了距今 5000年左右众多的城堡遗址和标志着文明发展程度很高的图像文字、陶文以及生产的大量精妙绝伦的蛋壳黑陶及各种手工饰品。在战国时期,儒学实际上已经占据了鲁国、齐国两个国家,实现了儒学齐鲁化。秦汉时期,董仲舒吸收了齐国和鲁国的新的思想,形成了新儒学体系,得到统治阶级认可,儒学从此由“齐鲁之学”发展到“独尊儒术”。

九、风景名胜

5A 级景区

曲阜三孔(曲阜市)泰山(泰安市)华夏城(威海市)蓬莱阁旅游区(烟台市)
威海刘公岛(威海市)崂山(青岛市)台儿庄古城(枣庄市)天下第一泉(济南市)
龙口南山景区(龙口市)青州古城(青州市)沂蒙山旅游区(临沂市、临朐县)黄河口旅游区(东营市)
微山湖旅游区(微山县)萤火虫水洞·地下大峡谷旅游区(沂水县)

十、著名人物

  1. 至圣:孔子(山东曲阜)
  2. 亚圣:孟子(山东邹城)
  3. 科圣:墨子(山东滕州)
  4. 宗圣:曾子
  5. 兵圣:孙武、孙膑
  6. 武圣:姜尚、田穰苴
  7. 军事将领:吴起、李典、乐进、于禁、臧霸、吕虔、潘璋、诸葛恪、李動、单雄信、秦琼、程咬金、谭延美
  8. 民族英雄:戚继光、左宝贵
  9. 匠祖:鲁班
  10. 车祖:奚仲
  11. 棋圣:奕秋
  12. 智圣:诸葛亮
  13. 孝圣:王祥、闵子骞
  14. 书圣:王羲之
  15. 谋士:诸葛瑾、华歆、程昱、董昭、崔琰、满宠、毛遂
  16. 数学家:刘洪、张邱建
  17. 理论家:刘勰
  18. 经济学家:刘晏
  19. 画家:张择端、展子虔、高凤翰
  20. 词家:李清照、辛弃疾
  21. 散曲家:张养浩、杜仁杰、杨朝英、冯惟敏、刘效祖
  22. 农学家:贾思勰、汜胜之、王象晋、王祯
  23. 水利家:白英、王居卿、贾鲁
  24. 医学家:淳于意、黄元御、王叔和、毕荩臣、钱乙、成无己、蔡玉珂
  25. 天文学家:甘德、薛凤祚、何承天、张行简
  26. 文学家:东方朔、颜之推、祢衡、王籍、王禹、左思、孔融、刘洪、王粲、刘、王戎、刘峻、鲍照、温子升、晁补之、李之仪、董养性、田、丁耀亢、于慎行、蒲松龄、李文藻
  27. 藏书家:李文藻、孔继涵、杨以增、马国翰
  28. 戏曲家:李开先、孔尚任、康进之
  29. 哲学家:仲长统
  30. 玄学家:王弼
  31. 政治家:管仲、晏婴、主父偃、伊尹、刘表、王猛、房玄龄、黄巢、毕士安、王旦、萧大亨、刘统勋、刘墉
  32. 史学家:左丘明、谷梁赤、华峤、孔元措、傅以渐、张昭潜、吴浔源
  33. 识才家:伯乐
  34. 诗人:颜延之、王禹、李攀龙、谢榛、宋琬、曹贞吉、赵执信

获取更多资讯请加入交流群


    协助本站SEO优化一下,谢谢!
    关键词不能为空

江苏省情

河南省情

评 论
更换验证码